人物专栏People column

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冯绍裘传奇故事之二

 

 

       冯绍裘(1900—1987),中国红茶之父。滇红、宁红创始人,宜红、祁红由其负责改进技术,为我国红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冯先生生于1900年,弱冠之年步入河北省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求学四年,主修土壤学、农业气象、茶叶制造。毕业后,他在湖南安化茶叶讲习所、长沙高级农校任教五年,又在湖南安化茶场、湖南农业试验场从事茶叶研制五年。这为他以后成为茶叶名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33年,冯先生由方翰周介绍到江西修水合办实验茶场(伪中央农业实验所和沪汉两商品实验局合办)任技术员,搞宁红初制实验工作,以改进宁红的品质。该场系上海出口茶商(广帮)在宁红茶区白鹇坑设立的振植制茶公司旧址,有茶园百余亩,一所制茶厂,装有小型立式锅炉蒸汽机和卧式柴油机各一部,中小型木质揉茶机四台,筛场、捡厂、烘房等简单设备,每年可产红茶数十担,运上海试销出口。冯绍裘先生认为只有改变该厂老采,及时开园,废除不卫生的脚踩机揉结合的做法,加强机揉,掌握发酵适度和烘干过程,控制温度,反复试验,做到茶叶条线紧细,叶底红匀,汤浓味爽,在精制筛捡过程中,做到老嫩分清,梗片去尽,才能达到条线整齐,色泽乌润的产品。于是,他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成为我国机制红茶的开端。茶界名家胡浩川先生当时品尝了冯绍裘第一次试制出来的“宁红”茶,兴奋地称赞他“一鸣惊人”。第二年,冯绍裘又仿照锡兰(即今斯里兰卡)李普顿茶样,制成一种橙黄、白毫碎茶,其汤色红艳,滋味鲜浓,完全可与李普顿茶样相媲美,成为茶市的抢手货。  

 

       1949年,冯绍裘先生受大会的委托前往上海、杭州各茶厂,研究决定筛、切、捡、干各种机器型号和所需数量,为全国各加工厂配备一整套加工机器。是年冬请中央工业部派员绘图赶制完成,于50年春茶季节先后装运各茶厂安装,五一前后开工,加工精制茶叶出口。为了各种加工厂配备机器动力,冯绍裘先生于50年二月间由中南区茶叶公司派往上海与华东茶叶公司会商赶办各茶厂必须加配所需的动力机和整套传动装置的设备。冯绍裘先生研究选定的筛、切、风、拣、干系列茶叶加工设备,取代旧社会茶全部使用人工筛、切、风、捡、烘的手工操作方法,大大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我国茶叶加工初步走上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很快,这套设备便应用于全国各大茶厂。

 

      武汉解放后,年逾五旬的冯绍裘受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之命担任中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兼汉口茶厂厂长。当时汉口茶厂以拼配出口红茶为主要业务。从50年至57年全部采用加大官推,手摇装箱的人工拼装方法,既花费大量劳力、工时多、强度大、功效低,而且拼配不均,职工昼夜不停,汗流浃背,远不能按时完成出口任务。 1958年冯绍裘先生组织全厂职工讨论提出彻底改变落后笨重的拼装方法。建议采用比例口下茶流动拼配,机器摇装的流水作业,通过生产实践八小时可拼装红茶五十至六十吨,每年三千吨“号码”红茶 的拼配任务,在一个季度就能超额完成。1976年,汉口茶厂获得出口工业品生产专项资金,并经外贸部、财政部批准修建红茶拼配车间。上等的茶叶资源、专业的生产规模、精湛的制茶工艺、严格的管理体制、有序的分配体系使汉口茶厂成为纯正宜红茶的代表。

 

       1958年,他设计的恩施“58”型揉捻机和60型宜红精制联合机在全国推广。这一系列制茶机具对我国的茶叶加工由手工操作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冯绍裘先生毕生致力于茶叶改制,特别是以工夫红茶为主的初精工机具的改革,其创制和改制的机具已无法悉数统计,对我国茶叶加工从手工操作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起到了重要作用。